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,您的生活服务帮手
5月27日,比亚迪的股价在过去两个交易日里经历了剧烈震荡,港股累计跌幅超10%,A股亦连续两日下挫。
竞争对手蚕食比亚迪腹地
此次股价下跌的直接导火索是比亚迪于上周宣布的“史上最强”促销政策——22款主力车型最高降价34%,秦PLUS DM-i智驾版优惠后价格下探至6.38万元,海豹07智驾版更以10.28万元的“限时一口价”较原价直降5.3万元。这是比亚迪自3月底以来的第三次大规模降价,力度与范围远超此前。
值得关注的是,此次降价恰逢公司4月交付量同比增速创下四年新低(21%),剔除春节因素后,这一增速是自2020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。市场普遍认为,这显示出比亚迪在销量增长放缓的背景下,不得不通过牺牲利润来维持市场份额。
增长放缓,销售目标难以达成,这些都不足以使比亚迪惊慌,更深层的矛盾则源于行业竞争格局的质变。
吉利等竞争对手的快速崛起正在重塑市场版图——吉利星愿车型凭借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和差异化配置,仅用三个月实现产量从10万辆到20万辆的翻倍增长,4月交付量达3.6万辆,累计销量超越比亚迪海鸥成为小型纯电市场新王者。这种贴身竞争迫使比亚迪采取激进价格策略,但代价是毛利率的持续承压。
根据财报数据,比亚迪2024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为21.89%,虽环比有所提升,但相较2022年的27%已显著收窄。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警告,当前价格战可能延续至下半年,行业平均降价幅度或从当前的15%-16%进一步扩大。
另一方面,库存压力与产能过剩的隐忧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焦虑。
比亚迪一季度财报显示,其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已从2023年末的35天攀升至52天,部分滞销车型库存甚至超过三个月。这背后既有老款DM-i车型因吉利雷神电混技术冲击导致的滞销,也有智驾版车型市场需求不及预期的尴尬——消费者对20万元以下车型的智驾功能支付溢价意愿薄弱,高速NOA等功能的实用性争议更削弱了产品竞争力。
与此同时,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%的成本传导策略,虽在短期内缓解了价格战压力,却引发供应链稳定性担忧。某电控供应商透露,若按现有订单量执行降价,其利润率将趋近于零,这可能倒逼部分中小供应商退出,进而影响零部件质量稳定性。
价格战硝烟重燃
传统淡季6月将至,汽车行业摩拳擦掌,即将掀起新一轮价格战。
乘联会数据显示,2023年1-8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降价车型达127款,平均降幅12.7%,其中比亚迪海豹冠军版直降4万元、小鹏G9官降6万元等案例,推动中高端车型价格带整体下移。这种价格传导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特征——据伯恩斯坦测算,头部企业单车降本速度达到年均18%,而二线品牌仅能实现9-11%的成本优化。
跨国车企方面,特斯拉已经将Model 3后驱版在中国市场将起售价调至22.99万元,较德国柏林工厂同款车型低出31%。大众ID.3在中国终端优惠后售价降至12.59万元,较欧洲市场便宜约45%。通用汽车的应对则更具冒险性:其基于奥特能平台的凯迪拉克LYRIQ锐歌在官降6万元后,将Super Cruise高级辅助驾驶系统拆分为年费1.2万元的订阅服务,试图复制特斯拉FSD的盈利模式。
新势力阵营的生存策略更具样本意义。华为问界新M7上市即降价4万元至24.98万元。零跑汽车在C11增程版定价中祭出"双油箱"战术——将基础版价格锚定在14.98万元吸引关注,同时通过选装高阶智驾套件实现实际成交均价上浮至18.6万元。这种"低开高走"的价格策略使其毛利率在二季度转正至1.8%,相较之下,蔚来ES6全系降3万元却导致单季亏损扩大至62亿元。更具颠覆性的是比亚迪的"垂直整合"策略,其通过自研SiC模块将电控系统成本降低30%,支撑汉EV冠军版在降价4.3万元后仍能保持25%的毛利率。
比亚迪估值逻辑 正在缓慢转变
资本市场对比亚迪的估值逻辑正在发生微妙转变。
尽管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突破5000亿元,净利润达252亿元,但股价表现与基本面持续背离。这种现象部分源于市场对成长股“边际增速”的苛刻要求——当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35%后,行业从高速成长期转入饱和竞争期,投资者更关注企业能否在销量增长的同时维持盈利能力。
而比亚迪近期通过港股折价配股募资435亿港元的操作,虽被花旗等机构解读为加速海外扩张的积极举措,却也引发部分投资者对估值触顶的担忧。配股后H股占比提升至40.4%,稀释效应叠加短期资金压力,导致市场信心受挫。
技术路线的战略选择同样面临考验。比亚迪力推的“智驾平权”战略虽将高阶驾驶辅助系统下放至7.88万元车型,但其自研的“天神之眼”系统在硬件配置上采取分级策略,低配版本仅支持高速NOA功能,与华为、小鹏等竞争对手的城区领航方案存在代际差距。
与此同时,公司在钠离子电池领域的突破虽带来成本下降30%、低温性能优化等技术优势,但量产规模尚未形成,短期内难以对冲价格战对利润的侵蚀。这种技术投入与商业回报的时间错配,使得投资者更难评估其长期价值。
比亚迪的破局之道或在于海外市场与高端化双轮驱动。
尽管当前海外销量占比不足15%,但欧洲市场200%的增速及东南亚15%的市占率已显露出潜力。若能借助435亿港元融资加速本土化产能建设,规避欧美反补贴调查风险,海外业务的高利润率(较国内高5-8个百分点)有望成为新的增长极。而在高端市场,仰望U8月销破万的成绩证明品牌向上可能性,但如何平衡“销量王”与“利润锚”的角色,仍需更精细化的产品策略。
#比亚迪##电动汽车价格战##特斯拉##吉利#
2025-05-28 12:15:58
2025-05-28 12:15:58
2025-05-28 12:15:58
2025-05-28 12:15:58
2025-05-28 12:15:58
2025-05-28 12:15:58
2025-05-28 12:15:58
2025-05-28 12:15:58
2025-05-28 12:15:58
2025-05-28 12:15:58